找到相关内容1304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如本法师答:请问学佛者,偏修禅定,偏修智慧,是否能成就佛道?

      如本法师答:禅定(梵语dhyand),禅那、静虑之义;般若(梵语prajna)译为智慧。圆满的佛道,是禅定与智慧的圆满。若偏修禅定,或偏修智慧,始终不得成佛。毕竟,佛道是定慧等持圆满之中道法。   有定无慧成枯定,有慧无定成狂慧;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离定无慧,离慧无定;定即是慧,慧即是定,定慧不一不异故。   若依因地修行,必次第而修,何以故?因为修行之功力尚未圆熟,无能等持而修,...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224912476.html
  • 为什么佛经中经常讲女众的过失?

    因为女众的烦恼比较深重,佛经中说,女众有五种过失是男众没有的。这主要是针对女众身体低劣而言。有些人尤其是西方人不喜欢听,一听到讲女众过失,女士们就站起来反抗。有位美国的上师曾说:“千万不能讲她们过失,尤其是《宝鬘论》和《入行论·静虑品》,你要讲的话,下面就没有人听了。”但实际上,《宝鬘论》中也说:“女众的过失,如身体不净,男众同样也有。”但心理上有些复杂的习气,女众确实比男众多一些。尽管佛陀在《...

    索达吉堪布

    |索达吉堪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1/22232420349.html
  • 未生无伪菩提心前,可依仪轨受菩萨戒

         未生非造作菩提心之前,也可依仪轨受愿行菩萨戒。   虽然总的没能生起前面所说的感受(不需造作便生起的感受),但如果善能了知大乘的学处,坚信大乘,也可以先发心正受菩萨律仪,其次再修习菩提心。   以《入行论》为例,论中首先受律仪及菩提心,其次在学习六度中的静虑度时,才广说菩提心的修法。然而,为了成为发心的法器,发心之前也要修习众多善心,即思惟发心利益、七支供与皈依、修治身心、了解学...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菩萨戒|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7/14195527067.html
  • 食物对心智的影响

    希望大家非常成功,而且创造一个素食的世界。 我吃素有30年了。我不吃肉,不吃鱼,也不吃蛋、大蒜、洋葱或蘑菇。我教瑜伽静坐,一种达到静虑的状态。这种状态,梵文上称为脉轮(charkas)。今天我想谈...朝向这条发掘的道路。瑜伽的目标是要达到静虑,瑜伽的修行者则是练习将我们所有的能量导引到某种程度的平衡。 瑜伽认为能量有三种特质。第一是悦性,第二是变性(mutable),第三是中间状态。三种力量在...

    君合

    |素食|

    http://www.fjdh.cn/wumin/2009/03/11125136194.html
  • 资国寺禅茶一味

    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33466970.html
  • 加行之三禅--南怀瑾先生稀有开示之十四

      三,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里讲,三、离喜静虑,浓缩了只变四个字,离喜静虑。离喜静虑,实际上我们一般的人讲,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是离喜得乐。还是古代翻的更清楚一点,玄奘法师翻得很仔细,没有他的……怎么叫离喜得乐,我们已经交代过,喜悦是心理上的境界,乐,生理上的境界,所谓乐感是触受上面的境界,触受、乐感,触与受。喜是心理上的境界,它所以进一步到...

    南怀瑾

    三禅|离喜得乐|南怀瑾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10/0834406063.html
  •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5255111.html
  • 葛印卡老师问与答

    经。  问:有的禅修者经由持咒及观想而达到心灵非常平静、安详,也察觉到他们身上的感受,他们能得到跟您的传统法门相同的最后结果吗﹖  答:经由持咒及观想,有的人确实可达到心灵非常平静、安详,这是静虑禅修。悉达多菩萨从当时有名的禅定阿阇梨Alara Kalama及Uddaka Ramputta学习这种静虑一直到第七及第八禅定,但是这未能给他完全的解脱。经由发现内观而达到觉悟后,他将「彻知无常」的智能...

    葛印卡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24439480.html
  •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十一)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十一)  第二篇禅修与念佛  第一章 什么是禅  禅的原语叫做“禅那”。它本来是从思考(想)而来的话语,所以中文把它译为“静虑”、“思惟”或“冥想”等。禅既然是从“想”而来的话语,那么禅就不止是静虑、思惟及冥想而已,禅应该还涵盖了“观察”、“体验”、“自证”的功能,这才是禅的重要部份,因此才会有内观禅、止观禅、正观禅等。如果说禅的功能只受限在思惟、静虑、冥想而已,那么禅的最高...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55065941.html
  • 《俱舍论》〈定品与《瑜伽师地论》〈三摩呬多地之比较

    世间二道。 而二道中的世间道,又以“四静虑”为核心,可由“二道资粮”、“品类建立”、“心一境性”及“广释修相”中之世间道目次中处处可见。因此在谈论“境”位中〈三摩呬多地 > 时, 难免要和“行”位中〈声闻地 >的“定”法,如“心一境性”等,等量同观。然〈声闻地〉建构的禅定及其探讨的角度,必定与〈三摩呬多地〉建构的禅定不同,由于“地”的基本差异而不同。但亦不可忽略了〈声闻地〉中所讨论“静虑”之基本成分...

    释惠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5046189.html